社會實踐 “傳承紅色”調研團開展關于對紅色文化的調研

發布者:薛璟發布時間:2021-09-18浏覽次數:4118

“重溫紅色記憶,勇擔強國使命”

——關于對紅色文化的調研

2021年3月,由薛璟導師和魏來、劉國正、程誠三名同學組成的“傳承紅色”實踐團,對家鄉紅色文化展開實地調查,探尋豐富的紅色資源、了解紅色遺迹後面的傳奇人物故事,通過網絡調查問卷等形式獲悉周邊居民對紅色文化的了解程度。

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當前青年大學生對紅色文化了解的現狀,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些紅色文化,調研團以線上調研為主、線下走訪調研為輔的方式對各自家鄉的紅色文化現狀,以及傳承與保護情況進行了實踐調查,并在這次活動中得到了第一手材料,通過認真的分析與研究,對傳承與保護紅色文化、以及對紅色文化面臨的問題和現狀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

調研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說“對我們共産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曆史是最好的營養劑。要發揮紅色資源優勢,深入進行黨史軍史和光榮傳統教育,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為了慶祝建黨 100 周年,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将紅色基因深深烙印于中華兒女的精神圖譜,将優秀紅色基因傳承發揚下去,校團委開展了喜迎建黨 100 周年主題寒假社會實踐暨第十七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紅色專項活動。

調研方法

·問卷調查法

小組成員經過讨論設定了若幹問題,由一名成員制作成調研問卷,再由各個成員進行轉發宣傳,最後将結果進行彙總,分析問題,從而更加清楚地認識到大家對于紅色文化的看法與建議。

·網絡調查法

小組成員通過網絡文獻記載,以及材料搜尋,加強對曆史的認知,對紅色旅遊點的了解,便于開展實踐活動,了解各個曆史階段紅色旅遊點發生的故事以及傳達的精神。

·實地調查法

由于疫情的原因,團隊通過雲組隊的方式構建,并分配任務到每個人的手中,在當地選擇就近地區的紅色旅遊點前去參觀考察,實地考察了解到的信息,收集圖片視頻素材,以及采訪當地的老人,向他們了解曾經的故事。

數據分析

關于“重溫紅色記憶,勇擔強國使命”實踐活動,小組成員進行了問卷調研,并對調研的100多份數據進行了分析總結。

在這次調查中,有着近98%的大學生,男女占比為4:6,通過調研得知:

1、有86.5%的人對家鄉的紅色文化都是比較了解的,13.5%的人則是不熟悉。其中調研對象以大學生居多。

2、絕大多數人認為紅色文化或多或少對自己的生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近一半的人表示在發現紅色革命遺址遭到破壞時會上前阻止,而另一半人雖知道破壞紅色革命遺址的行為是不對的,但是不知道如何去正确制止這種行為。

4、大多數人認為了解紅色文化知識對自己将來的發展或多或少有一些意義。

5、大部分的人認為,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的過程中最大的問題是大學生對紅色基因認知不深刻不全面,有部分人認為缺乏相關的教材讀本,也有人認為思想政治課效果欠佳與紅色實踐活動不足。

6、小組成員調查了解到,青年一代想要了解我國紅色文化,途徑較為廣泛,主要包括:網上了解,參加一些有關紅色文化的活動、比賽,通過媒體了解等等。

7、受訪對象對于自己家鄉紅色旅遊景點發展存在的意見主要包括:宣傳不夠、特色活動太少、配套基礎設施差等等。

調研總結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産黨在革命戰争時期形成的精神品質,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産物,它實現了對中華傳統文化價值的紅色文化中蘊含的中國人民奮發向上、百折不撓的精神特質是任何外來文化都無法取代的。在這次的調研中,小組成員就此主題以線上線下不同的方式對身邊的人和事開展了調研活動,更好地讓大家了解紅色文化精神!

在此次活動中,小組隊員每個人都發揮了團隊精神,在探讨的過程中,發表自己的觀點讓本次活動變得更加有意義,希望能影響更多的人。他們在學習弘揚紅色文化精神時注重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多方面的了解,如在互聯網上發布調查問卷來了解同學們對紅色文化的不同看法,線下參觀紅色景點或烈士陵園亦是對先輩烈士們的崇高敬意。

“千裡之行,始于足下”,這短暫而又充實的實踐,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經曆,也是一個重要步驟,對将來走上工作崗位也有着很大幫助。實踐中向他人虛心求教,與人文明交往等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都要在實際生活中認真地貫徹。

調研感想

革命烈士們為了解放廣大勞苦大衆,建立新中國,不惜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們可歌可泣的事迹在人們口中代代相傳,教育着在和平年代成長起來的我們。我們要憶苦思甜,居安思危。今天的好日子,是勇士們以生命為代價換來的。緬懷先烈,撫今思昔,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為了共産主義的崇高理想,有無數無産階級革命家,無數革命先烈,無數仁人志士抛頭顱、灑熱血,上下求索,不怕犧牲,勇往直前。英雄兒女中王成那“為了勝利,請向我開炮!”的豪邁呐喊;在軍閥鍘刀前毫無懼色的劉胡蘭;在中國救死扶傷的白求恩;為了不被敵人發現甘願被火焚身的邱少雲等等。正是有了他們的奉獻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環境,才有了祖國的繁榮昌盛。戰争年代造就了烈士們的勇敢與堅強,和平美好的環境為我們提供了學知識、長才能、成棟梁的機會。“永遠跟黨走,青春獻祖國”口号已然響起,行動就在眼前,讓我們以先進的思想、理論武裝自己,端正人生态度,為自己的學習、生活、工作奠定紮實的基礎,明确正方向,秉承先烈們的精神将它們發揚光大,繼續傳承下去!


Copyright © 伟德bevictor中文版 - bv伟德官方网站 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傳真:(025)83786921    地址:南京市江甯區佛城西路8号    郵編:210098
學院郵箱:ngy@hhu.edu.cn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