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國家生态文明建設需求,貫徹落實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精神,積極服務黃河流域生态保護與高質量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沿海高質量發展等國家和地區“江河戰略”的實施,學院依托水利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一流學科,以及農業工程、農業資源與環境等一級學科的支撐,通過開設水土保持方向班和農業水土資源保護二級學科方向,現已形成額水土保持領域的本、碩、博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為更好地聚焦江河保護治理和水土資源高效利用,圍繞産彙流理論與侵蝕模拟、流域水沙輸移與綜合治理、水土保持工程技術創新與運維等領域,開展探索性研究工作,依托農業工程學科,優化整合學校涉及水土保持的學科力量,設立水土保持交叉學科研究中心。中心設置四個方向團隊:
水土保持研究團隊
開展土壤侵蝕過程與機理、水土流失伴生過程與環境效應、水土流失監測評價、水土保持規劃設計等方面的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工作。圍繞土壤侵蝕基礎理論,開展坡面産彙流理論、水力-重力複合侵蝕的土力學機制、水土流失及其伴生過程的水力學機制等研究,構建基于侵蝕力學機制的水土流失預測模型,提出耦合大數據-模型-人工智能的“天空地”一體化水土流失動态監測技術。
流域治理研究團隊
主要開展變化環境下流域水沙過程及調控、流域人地複合生态系統、流域數字化管理等方面的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工作。針對極端氣候下流域水土資源禀賦差異導緻的供需矛盾、生态系統穩定性差等問題,開展變化環境下流域生态水文過程模拟、全流域水沙平衡與調控體系、流域水-能源-糧食-生态系統服務耦合機理與調控途徑等研究,構建南方生态清潔小流域建設模式,提出流域多目标水力調控與數字孿生技術體系。
生态修複工程研究團隊
主要開展退化生态系統水土流失機理,退化生态系統修複與治理、生态系統服務功能提升等方面的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工作。針對江河保護治理過程中生态系統功能提升的戰略需求,開展退化濕地、鹽堿地、荒漠等受損生态系統水土流失過程機理、生态修複工程原理和關鍵技術、退化生态系統服務功能提升及其優化路徑等研究。提出濱(庫)岸濕地生态屏障建設和高陡邊坡生态修複技術,構建河湖受損生态服務功能提升與高質量發展協同發展模式。
水土保持工程技術與運維研究團隊
主要開展水土保持工程建造理論與技術、水土保持工程安全與災害防治、水土保持工程運維與管理等方面的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工作。針對大型水土保持工程建造的關鍵技術及其長效安全運行,開展水土保持工程結構動靜力計算理論與方法、工程健康診斷理論與技術、工程運維與管理模式等研究,構建大型水土保持工程安全監控與災變預警系統,提出工程信息化運維管理技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