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上午,“農心之旅”實踐團的部分成員前往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展開稻蝦共作養殖模式的實地調研。
上午八時,實踐團成員吳偉松和吳睿祺前往青陽縣建興村青年創業基地。在基地負責人徐慶阿姨和徐伯伯的帶領下,實踐團成員參觀了當地的稻蝦田。實踐團了解到當地的養殖模式為稻蝦連作,即每年的6月15号到28号,會進行水稻的播種,種下一季晚稻,經過120天的成熟期,在9至10月收稻。接着,在來年的三四月份,一般在清明之前,在稻田裡投放蝦苗,進過45天的成熟期,在六月份左右收獲。徐阿姨說道,當地水稻種植需求的溫度較高,因此選擇種植時間符合的晚稻。而小龍蝦生長适宜的溫度為20到28攝氏度,所以為了平衡好兩者對溫度的需求,當地多采用了稻蝦連作的養殖模式。結合學習的理論知識,實踐團成員了解到,稻蝦共作養殖模式下,小龍蝦的代謝物可以為稻田提供有機肥,從而減少化肥的使用,同時,水稻消耗有機肥可以淨化水質,減少養殖廢水,提高小龍蝦的存活率。但當地連作模式下,稻蝦之間并沒有過多的相互促進,僅僅是小龍蝦可以以種植水稻後剩餘的稻樁為食物。徐伯伯還說,整個基地400餘畝,除去魚塘和單純的水稻種植,稻蝦種植有180畝左右,如果單純地種植一季晚稻,一畝可以收獲1000到1300元,而加上連作的小龍蝦,按一畝100斤的收成算,則每畝可以增收500到600元。
參觀完基地過後,實踐團成員還前往青陽縣新河鎮的村莊,與當地進行稻蝦養殖的農戶進行交流。因為地理位置相同,當地農戶的種植情況與實踐團在基地了解的基本一緻。在楊梅橋村,劉東紅叔叔向實踐團成員介紹了他稻蝦養殖的具體情況。他說,自己有50畝左右的稻蝦田,并且會在一年投放較多數量的蝦苗,後續幾年根據小龍蝦的密度決定三四月份是否再次投放,三至四年則完全更換一次蝦苗。十裡崗村的江炳根叔叔則擁有400畝的稻蝦田,他向實踐團成員介紹說,一畝水稻可以收獲1200元左右,而稻蝦連作則可以額外收獲70至80斤小龍蝦,收獲1000元左右。
經過一上午的參觀調研,實踐團成員對青陽縣當地的稻蝦養殖模式有了大緻的了解,也發現了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當地對稻蝦田的管理多是憑借自身在農務上的經驗,很少有科學的理論支持。比如,稻田的進水排水時間僅是憑借自身根據實際情況的估計,對于水質水位也沒有具體的監測。由于連作的養殖模式,當地并沒有很好地利用稻蝦之間互利共生的關系,對稻蝦田在時間上的利用率也不是十分充足。團隊成員也深刻地意識到,自身應當努力學習,積極奉獻,争取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敬獻自己的力量。